
在近日舉行的“2025年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全體大會暨全球工程大會”上,由中國工程院院刊《Engineering》評選的“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”正式發布。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成功入選,與抗體偶聯藥物、Blackwell GPU架構、DeepSeek開源大模型、“毅力號”火星探測器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頂尖成果并列,彰顯其在全球工程科技領域的里程碑地位。

作為被譽為“新材料之王”的戰略性材料,碳纖維復合材料憑借輕質高強、耐腐蝕、抗疲勞等卓越性能,已成為推動現代工業升級的核心力量。其密度僅為鋼的1/5,強度卻可達鋼的5倍以上,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、新能源汽車、風力發電、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,是實現結構輕量化與節能減排的關鍵支撐。
在航空航天領域,碳纖維助力國產大飛機C919、新一代運載火箭實現減重增效;在新能源汽車中,其應用可使車身減重30%以上,顯著提升續航能力;在風電產業,碳纖維葉片已突破百米級長度,支撐單機容量邁向15兆瓦以上,為清潔能源發展提供強勁動力。
此次入選“全球十大工程成就”,不僅肯定了碳纖維材料的技術先進性,更突顯其作為“新質生產力”的產業帶動價值。從原絲制備、織造工藝到自動化成型與智能檢測,碳纖維產業鏈正推動材料科學、智能制造與綠色技術的深度融合,催生全鏈條協同創新。

評選專家指出,2025年入選成果體現四大特征:一是代表工程科技最前沿突破,如Blackwell GPU架構支撐AI大模型發展;二是體現系統集成與協同創新,如“毅力號”火星車實現復雜環境自主探索;三是具備催生新產業、激發新動能的潛力,碳纖維與DeepSeek大模型均屬此類;四是回應全球挑戰,如南水北調工程優化水資源配置,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探索荒漠化治理中國方案。
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廣泛應用,正助力全球“雙碳”目標實現——通過輕量化降低能耗,延長設備壽命,減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。隨著國產化技術突破與成本持續下降,碳纖維正從“高精尖專用”加速邁向規模化民用,未來將在城市空中交通(eVTOL)、深海裝備、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拓展更廣闊空間。
此次入選,是對中國及全球碳纖維研發與應用成果的高度認可,也將進一步激發全球對該材料的關注與投入。作為材料革命的代表,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正以堅實“骨架”,支撐起一個更輕、更強、更綠色的未來。